High Hopes 寄予「嗨」望:神經多樣者與大麻的故事
上個月入手自己很喜歡的大麻科學家 Dr.Miyabe Shields的新書,心情亢奮又掙扎。
亢奮是能讀到當代、正在發生、正在抗爭的人,所寫出來的書。
由於太共時了,能在同個時間軸上接收到這本書,內心除了滿滿感恩以外,也帶著一絲謙卑。掙扎來自我無法控制的分心,希望可以好好讀畢。
總之謝謝老天啊,讓我讀到這本書。
多重身份的大麻故事
Dr. Miyabe Shields 是日裔美國人,從小感受自己內心波濤洶湧,不曉得自己屬於神經多樣族群(Neurodivergent),在混亂的青春期與大麻相遇。這與眾多美國人的故事相似,多數人在青少年時期接觸大麻。
Miyabe博士帶著我們由一位神經多樣者的視角出發,瞭解他們每日每夜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刺激與神經典型者(Neurotypical)有多麼不同。
從在校期間的混亂,容易資訊過載的體質,如何在青春期賀爾蒙的混亂及各種壓力下,尋求自我認同,最終走出風暴,進入高等學府成為一名研究內源性大麻素的科學家?
這不是一本大麻科普書,沒有繁瑣的大麻藥理知識,而是誠實地從一位神經多樣者的角度與我們分享,在框架下尋求生存,所經歷的精神內耗,以及其自身深陷西藥控制的痛苦。
為了理解大麻素而進入研究領域,到最後卻發現,自己心中願景與大藥廠目的是一場深深的誤會。
什麼是神經多樣性 Neurodiversity?
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 為1990年代興起的新專有名詞,主要描述人類體驗世界、互動及思考運作方式多樣豐富,意思指每個人神經迴路的運作不同,世上不存在「正確」的思考、學習和行為模式,人類個體差異也不應被視為缺陷。Neurodiversity describes the idea that people experience and interact with the world around them in many different ways; there is no one "right" way of thinking, learning, and behaving, and differences are not viewed as deficits. - By Harvard Medical School 哈佛醫學院
目前常用於描述自閉光譜 (Autism Disorder) 以及其他神經或發展障礙,例如過動症、注意力缺乏或學習障礙。由於「疾病」、「障礙」等用詞帶有歧視、問題等負面意義。因此,「神經多樣性運動」主要是為了提升社會對該族群的包容性,透過正面詞彙,來普及大眾對人類身為生物的豐富多元性的觀念。
勇敢的逆風者
由於Miyabe的特殊經歷,不僅是內源大麻素研究者,同時是位神經多元者,公開表示現下對大麻素的研究及了解,真的還太少。甚至坦言,主要受惠大麻素的“神經多元族群”是最受歧視卻最需要的弱勢族群。
欽佩他們以研究者身份披露了高等學府的盲點,以及我們認知的菁英階級是如何與殖民主義環環相扣。這時代願意說真話的人不多,願意揭露自己並非無所不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Miyabe博士以神經多元者,憑藉源源不絕的好奇心,直搗黃龍,為了徹底研究大麻素的運用機制。
沒有絲毫矯情、沒有任何優越情結,也沒有以身為內源性大麻素研究者的身份頤指氣使,誇大或渲染任何大麻素的效用。甚至坦言,如何「制定適用劑量」,也就是適合每人攝取的大麻素劑量,仍是未知。
如果連草民科學家都這麼說,我實在不知道誰能真正告訴我們每人該攝取的大麻劑量又是多少。
潛藏大麻市場問題
Miyabe直言,我們應該討論的是,現下合法市場所販賣的高THC(四氫大麻酚)大麻素濃度是否合理?一昧追高的風險何在?
當合法化運動逐步在全球展開,我們擁有足夠知識去使用、消費這株植物嗎?該反思的或許是我們,在努力消除歧視偏見,對五十年前尼克森政策忿忿不平時,我們真的盡力在宣導合理用量、提倡合適的大麻使用態度嗎?放眼望去,倒像左膠過甚,為非己之戰在地上打滾的巨嬰憤青罷了。
自由市場,此自由非彼自由
在資本主義大本營,美國大麻消費市場當然以快速變現為目標,追求快速擴張版圖。
現下市售大麻商品一致標榜THC濃度%,似乎暗示四氫大麻酚(THC)是選購大麻的唯一指標。美國大麻合法多年,琳瑯滿目高掛THC>25%的大麻花,是引領我們破除大麻的負面標籤的指標?是助力還是阻力?
根據 2021 年《藥物濫用與成癮研究期刊》(Journal of Drug Abuse and Addiction Research)的報告,自 2000 年以來,大麻中 THC 濃度平均增加了三倍,且有研究指出,“過高 THC 濃度“更容易觸發焦慮等其他潛在精神問題。這表示市場上過高的 THC 含量可能不僅無助於破除大麻的負面標籤,反而成為潛在風險。
再次強調,是”過高“的四氫大麻酚(THC)。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大麻圈越來越多人跳出來表示,現在一昧追求培育高濃度的四氫大麻酚(THC)已不是15、20年前的大麻花。
另一份耶魯大學研究報告指出:
「在過去的好幾十年,大麻植物的 THC 含量發生很大的變化。 1995年,緝毒局查獲的大麻中四氫大麻酚(THC) 的平均含量約為4%。到2017年,這一比例已上升至17%,並持續提高中。除了植物之外,還有一系列 THC 濃度更高的其他大麻產品,如大麻藥膏、大麻油和大麻食品,其中一些商品THC含量高達 90%。 阿公阿嬤祖字輩的嬉皮們當年所使用的大麻,和現下大麻非常不同」—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 Deepak Cyril D’Souza 醫學博士。
「THC為王」的迷思
Miyabe提及自己使用大麻時,會調配THC、CBD、CBN三種大麻素比例,科學家精神發揮極致,三種大麻素搭配調成適合自身體質的比例。當初我還不能理解Miyabe的搭配組合,也陷入一樣的迷思,覺得越高越好,效用應該也越強。
回顧自身經驗,身體果然誠實,THC濃度高於25%的大麻商品的確會「偶爾」讓我產生不適症狀。不一定會發生,但風險存在。當我們知道過高THC可能觸發潛在心理狀態問題,我們更應審慎管理培育標準、監督測量大麻素的第三機構、同時,積極教育消費者。
除此之外,我認為我們(市場/消費者)應該訴求更多低 THC、高 CBD 的產品,提供消費者更多相對安全的選擇,來降低潛在健康風險。
這是我對美國大麻產業下個階段的理想建議,台灣則需一個合理安全的討論空間、從合法化醫療用大麻開始,培訓專業醫療人員、制定合理大麻素標準,我們需要專業無偏見的環境以及合理控管政策。
合成西藥不應該是唯一選擇。
愛之深責之切—大麻未來
在High Hopes書中看見Miyabe博士披荊斬棘後,離去高等教育研究圈的瀟灑,甚至滿懷同理心,去理解為何同儕深陷舊觀念而無法跳脫原有思維。
如果一昧吸收而不咀嚼資訊,是無法反思政治時代背景的影響力。同樣,無法承認任何科學研究觀念會隨時代推進改變甚至推翻先前結論,不探討物質的正反兩面影響,那我想任何教育背景經歷皆無法做為一個人是否具備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指標。
提出過高THC風險,不是要詆毀大麻,我愛大麻所以愛之深責之切。
曾聽聞身邊朋友年輕時誤用了dab,至今他再也沒碰過大麻,卻也不反對身邊人使用。言談間知道那次經驗觸發他體內某神經警鈴。
心裡一陣哀傷。
覺得誤用機率實在太高,在資訊不足且現下缺乏監控保護機制下,誤用THC過高對人體來說會不會不可逆?會不會影響受體以及內源大麻素系統平衡?
這不是我能回答的範疇,寫下這段文字無非是給我個人警惕,大麻無好壞,如同所有物質,物質是中立的,水可載舟也可覆舟,在為大麻發聲同時,我堅信好壞都需要認識。單方面袒護、片面的好壞皆失之偏頗。
未來隨著更多科學家投入研究,我們可以積極倡導「使用大麻的安全方針」,透過分享自身經驗+科學研究數據,能幫助更多需要的人,以安全的方式接觸大麻。同時持續要求政府針對市場上過高 THC 含量產品,進行風險監管或由專業醫療人員處方安排。
縮小至個人範圍,我們可以好好教育自己大麻知識、提高自我監測能力,檢視自己使用習慣,也可以寫下真實大麻體驗,正常化使用者的生活型態,同時確保自己徹底了解使用大麻的利弊風險,使用適合並合理劑量,不僅為了個人健康,也可促進社會對大麻議題的理性討論。
説了這麼多,只希望大家都能快樂飛行,平安降落。如果你也喜歡大麻,或想更認識大麻,歡迎在底下留言,告訴我你最想知道的大麻知識、大麻主題,對於破除迷思,在下樂此不疲。
最後一樣祝大家:
Safe trip & happy high!
*以上如有資訊偏誤,歡迎指教,本站秉持「我不知道世界上所有資訊」為前提,僅以整理資訊分享資訊為目的,歡迎各界強者共創美好大麻草圈 :)
好貨分享>追蹤Dr. Miyabe Shields的大麻資訊庫: